->> 洗心基金会 ->> 慈善义工 ->> 义工风采
古丈洗心之行

(一)古丈印象
  去年看到单总她们到平江去助学的日志,为她们的义行义举所感动,也许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大学升学率在不断扩大,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还有一群人,因为家庭的变故,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因为其他种种原因,无法圆他们的大学梦,无法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决定尽自己的能力做点什么,原因有三,一是对单总个人为慈善事业的付出表示敬佩;二是对洗心基金以零成本运作的方式表示支持和认同;三是被大师的一句话深深感动,那就是帮助别人,不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不要让别人感到不安。
  湘西,是我省贫困人口比较多的地区,而单总安排今年的湘西古丈贫困学生走访,我毅然报名参加,只为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还有紫忆小朋友,她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年代和幸福的家庭,当我们和她说起我们过去的事情,她总是一脸茫然:那是真的吗?她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贫穷,还会有吃不饱饭,吃不暖衣,上不起学的同龄人,她只是在淘宝上点一下购买然后告诉爸爸付款,她会告诉你喜欢什么玩具,会想着要吃肯德基麦当劳,牛排汉堡披萨饼,会想着今年要到哪里去旅游。我想,改变她的最好的方式是让她亲历,让她亲眼看见,爸爸经常和她说的那些故事是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8月3日下午两点从长沙出发,我们是古丈组,同组的单部长和她的司机张友,洗心禅寺心抚法师,田大姐,中医药大学洪老师,我和紫忆。
  从未到过古丈,从地图上选择一条路线,从张家界往吉首方向走,路程400公里左右,时间应该估计六个小时左右。
  晚八点多的时候,古丈境内迎来了一场久违的雨,雨水打在挡风玻璃上的感觉真的很美妙,气温骤降,从出长沙的41度降到了25度,打开车窗玻璃,关掉空调,吹着自然的风,闻着雨水的味道,一车人都兴奋起来,打电话向长沙蒸茏里的亲人报告这个喜讯,特别地开心。经过芙蓉镇时,雨水已经打得视线模糊,单总一直在前面提醒我们小心开车,无遐顾及身边美丽的风景,小心翼翼地开着车,细心的洪老师在我的车里挂了一个平安香袋,一路顺利抵达古丈时,已是晚上八点半。
  古丈小,一个只有三四万人的小城,城里没有红绿灯,街道狭窄,饭店也很少,这里的人习惯于在自己家里吃饭,而且七点过后,再也没有饭店营业了,我们的晚餐就只有用方便面来解决了。与我们对接的是古丈的傅老师,他既是古丈一中的老师,又是当地一公益组织麦田组织的负责人,当晚就把明天分组情况和要走访的对象安排好,把要注意的事项交待好,与我搭档的是广电局的吕老师,原来在电视台呆过,对乡下很熟悉。
  紫忆还是对住宿的条件不满意,但她的平板电脑搜不到附近有好一点的宾馆,但这个晚上是她睡得最好的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告诉她,最美味的就是昨晚饿极了的方便面,而最好的床就是累了能有个躺着的地方。

(二)一群留守的孩子
  经过昨夜的休整,我们一大早起了床,计划七点半出发,因为路途遥远,只能尽可能的早出晚归。清晨的古丈小城很宁静,一眼便可望到城尽头的高山,县城四周是山,一条小河穿城而过,昨夜的一场雨,山上腾起了团团雾气,非常漂亮。

  我看了一下走访表,我们负责的片区是默戎镇,古阳镇,和双溪乡,离县城还不是太远的地方。
  默戎镇翁草村,地图上是由三个高山包围的小村,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车沿着高山的盘山公路一直往上,人仿佛到了云端,龙彩利的爷爷早早就站在村口的亭子边等着我们,因为爸爸出去做工,彩利外出打暑假工挣学费了。翁草村,一个高山窝窝里的小村,如果不是因为扶贫修了一条到村口的公路,估计我们的这次走访不会这么顺利。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有两个同学是我们走访的对象,三组的龙彩利和六组的龙贤良,龙贤良的父母外出打工,父亲在新疆,母亲在浙江,他是家中独子,考上了吉首大学,象每一个留守儿童一样,他有一点点内向,而为了拿到录取通知书让我们拍照,他中午又到古丈然后在他的同学向梦家等着我们。 

龙贤良的家

龙贤良的爷爷和奶奶,奶奶帮叔叔照管家庭,叔叔一家也是外出打工了,奶奶穿着的是当地民族的服装。 
  
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还象宝贝一样保护着。
  龙彩利的爸爸是个木工,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家长着绿苔的地面,一个瘦小但很机灵的弟弟的,还有非常热情的爷爷,他在村口接了我们,又带我们到了龙贤良家中。   

  机灵而瘦小的弟弟,他指出我们的表上写错了他的年龄,他有十一岁了,表上写的是九岁,可怎么也看不出他有十一岁了,他在古丈三小读书,因为是集中办学,他也要寄宿,他告诉我们他每个星期的支出要100元,还要很省。

  他们家的地面是那种长绿苔的原处态的地面。母亲身体不好,龙彩利到广东打暑假工去了,打通电话后,那边是一个阳光而开朗的女孩的声音,她开始在为自己的学费努力啦。 
  路过翁草村一所小学,现在已经变成了村部,是长沙民政学完的社会实践基地,长沙民政学院的学生在这里搞暑期实习,带着孩子们在唱歌,这些有活力的孩子们的歌声,给宁静的小村带来了欢快。 
 
  宋家村的向梦和龙贤良是同班同学,山上一条新开的车道,路上满是碎石,车开到半路上怎么也上不去了,我们只好弃车步行上山,上山的路很陡,以致下山的时候都刹不住,人直往下冲。很快,下面的公路变成了一条细细的带子,接到电话后,向梦出来接我们了,穿过一片树林,我们几乎到了山顶,紫忆说,这山比黄山还难爬。紫忆却不知道,这样的山路他们每天都要爬,不是空手,还要挑东西,山上所有的东西都要手提肩扛才可以上去。

 这是向梦的家,房子还是爷爷的父辈留下来的,有九十多年历史了。

家中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    

  年迈多病的爷爷是个篾匠,做的小背篓很精致,不过因为身体不好,墙上挂着老人家的病历,不久前他已经不能上门为人家干活了。
      这是一群湘西孩子的缩影,她们的家庭交通这方便,生存的条件比较恶劣,田地很少,兄弟姐妹两到三个,父母一般外出打工,做一些比较简单而低收入的工作,以供孩子们读书,年底才回家过年,家中由老人带着孩子,成为典型的留守家庭。他们就和大部分的同学一样,家中条件不很好,但也不至会失学,至少家庭还是算幸福的。家庭收入能勉强维持家庭支出,家庭建设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他们没办法把家里建设得更好,而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很差,一旦家里有人生病,或出现一点什么变故,就会使他们的家庭变得贫困。    在石秋君家出来时,碰到了在桥头玩耍一群孩子,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也许,他们也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下一代留守儿童,慢慢地在如梭的岁月中长大,多年以后的他们,是不是还象这群孩子一样,父爱母爱注定不能每天陪他们一起成长,性格的培养,真正健康地成长,也许对这个大的集体来说,这是更需要社会和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两对优秀的姐妹花
  古丈县双溪乡梳头溪村,一个很诗意的地名,很容易使人想到山清水秀的山村美景,龙艳兰,古丈一中206班毕业生,以568分的高分考入天津医科大学,走至龙艳兰家时,天下着雨,天色将晚,村落并不象她的名字那样诗意,没有田,也没有溪,迎接我们的是龙艳兰的父亲,个子不高,头发花白,走路行动不是很利索,龙艳兰不在家,到长沙三一重工参加“三一·孝基金”圆梦活动,后来了解,三一孝基金是传递爱心,传播孝文化的的公益组织,他们今年在全省范围办筛选100名今年考上“985”“211”工程高校项目且家庭贫困、身体健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其提供今年暑期在三一集团长沙总部三个星期的培训学习机会。
  龙艳兰的家周围被许多房子包围着,不象我们看见的那种三弄木屋,只有两弄,下面一截是木板房,而上面,则用一些破旧的木条围挡着。 

  老龙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家中四口人,他们夫妻和两个女儿,他从小是个孤儿,视力很弱,已成为肆级残疾,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老伴在吉首当保姆,身体不好,去年国庆节到今年二月,连续动了两次手术,大女儿龙秋芳是长沙第一师范大三的学生,现在暑假到广东那边打暑假工了,小女儿考上了天津医科大学。家中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帮他们一家申请了低保,每个月大概有六百多元,其余就是集体分的茶山,今年开始有茶采了,到明年估计收入有2000元左右,老伴虽然身体不好,但为了家庭的生活,也只能外出打工,采茶的工夫要求很高,每年采茶都是孩子的外婆帮忙。他家是我们走访过唯一一个家里还有债务的家庭,因为爱人两次手术花去一万多元,他至今仍欠着4000元债务。    走进他们的房间,里面一间是厨房,黑乎乎的,而厨房的后面是一间更黑的父母的卧室,另一间房子的角落里一台黑白的电视机是这个家庭唯一值钱的财产。

  两姐妹的卧室在楼上,看到通往楼上的楼梯,看到围在外面的木条,我不忍心再看她们卧室的寒酸和简陋。    这个无奈的父亲,因为身体的残疾无法为家庭赚更多钱而自责,只有谈到两个优秀的女儿,他的脸上才会露出满足的笑容,的确,贫穷让姐妹俩更加努力,她们知道,只有这样才会改变贫穷,才会让她们的父辈感到欣慰和骄傲。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留下了字条,希望她和我联系,希望她有信心,坚信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坚信明天一定会更好。她是唯一一个主动打电话给我的孩子,对我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她在长沙,活动要到8月11日才能完成,希望能在长沙见到她。而她的姐姐的生活也是省吃俭用,一有时间就去勤工俭学,尽量减轻家里的负担。 
  在古阳镇太坪村,鲁传英同学与龙艳兰一起参加了三一的孝基金圆梦活动,她以理科584分的成绩考上华中科技大学。到鲁传英家时,刚好她的父母都不在家,只有爷爷奶奶和姐姐在家里。姐姐在吉首大学读学前教育专业,简陋而又年代久远的砖房,简单的家具,一个农村的家庭,六口之间,两个大学生,不要想也知道家庭的负担有多重,对于一个没田没地的山区人家,要维持这样的家庭实属不易。

(四)没有房子的家
  8月3日下午五点,吕老师联系到龙自海时,他告诉我们从双溪乡政府到他们家先开车再走路,要走二个小时才可以到他们家,估计再两个小时走回来,少说也要九点才可以回来。于是我们商量第二天一早就到龙自海家里,准备花一上午的时间,晚上特意和紫忆做好工作,我说:明天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家里,要走两个小时才可以到,紫忆只要走一次,那个哥哥至少每个星期要走一遍,这也是考验紫忆的毅力的时候到啦,紫忆满口答应,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晚上回到宾馆看了龙自海的申请表,理科559分,被广州医科大学录取,考得不错。家中四口人,父亲身体不好,还一个十六岁的妹妹读高中,申请理由是家庭贫困,没有贴照片。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直奔龙自海家中,古丈的清晨很凉爽,山间雾气弥漫,风景便是挺漂亮,只是天气比昨天晴朗,气温上升得很快,很快就有了长沙的感觉。
  车离开双溪乡,沿一条狭窄的村路五公里后,车无法继续前行,开始两小时的步行,八九的太阳已经很热了,古丈在我们到的这两天,以两场凉爽的雨欢迎了我们,而雨后的太阳晒得更厉害,身上似有千万根针在扎着。沿河而行,一条窄窄的水泥路,这就是要走访的路,也是这几个村子里日常出进的道路。
  一条小河已经断流了,部分地方被当地村民淘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深坑,连续的干旱带给这些本已贫困的村民无疑是雪上加霜。两旁是当地最普遍的木板屋,从房子的颜色及木板的新旧程度可以看得出房子的年月,也看得出房子是怎么一步步盖好的。
  走过一个小时以后,远远地看到山脚下有一片木房子,似乎到了这条河的尽头,我们都为之一振,尤其是紫忆更高兴,终于看到了房屋,看到了希望,我们也认为应该在这里了,于是加快了脚步。
  但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走到这一片房子的第一家,问龙自海的家,我们才走了一半的路,而且越往上走,路也越窄,路况越差。
  转过一道湾后,我们居然后到一家盖房子的,很好奇现在还有盖木房子的。刚好房子的主人要到前面去抽水,与我们同路,于是与他边走边聊。盖木房子的造价大概要十多万,盖木房子也实属无奈,山里什么东西都难得运进来,盖个房子往往都要做好多年的准备,象盖在屋顶上的瓦片都是小背篓从河边一片一片背上来的。谈到龙自海,因为其父亲家里兄弟众多,分家没分到房子,就在老房子旁搭了个棚子,其父亲又多病,家里贫困,两个小孩很听话,成绩又好,都很勤劳,又讲礼貌,很懂得体贴父母。
  从邻居的口中,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他贫困的家庭、艰难的求学之路。
  又走了半个小时,终于看到远处树丛里隐藏的房子,这就是那个邻居告诉我们的目的地,虽然远远地看见,但距离却很远。
  干涸的河道上堆满了一些锯好了的木头,怎么样才能把这些笨重的木头搬回家呢?只有等到小溪涨大水了,借助水的浮力和推力,把木头送到下游。
  又走了半小时,终于走到屋的近处,远看到一片房子,近看却很分散,我们朝房子最密集的地方走过去,小路越来越窄,窄到只能容纳一只脚。

  经过一段长长的爬山,紫忆实在走不动了,看着她慢慢地从地上站起来,平日里在城市里养尊处优,从没有受过了这么多苦的小女孩,这一次真的受到了锻炼。
  好不容易到了这一大片房子,紫忆坐在石头上大口喝水,热心的婆婆掏出了手机帮我们打电话给小龙,我们以为小龙外出了,其实小龙还不是住在这里,离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


  我和吕老师在山上破烂的房子前面合了张影,这两天谢谢吕老师的帮助,我们才能在这两天里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转过一个坡后,一个瘦瘦的、黑黑的中年男人向我们走来,他就是龙自海的父亲,听到电话后前来接我们,在几百外的地方一个低矮的棚子边有人影在晃动,虽然从邻居口中听说他们在老屋搭了个棚子,但我没想到会是一个这样的棚子,我试探着问老龙,他一副非常愧疚的神情告诉我们,那就是他们的家,因为条件不好,盖不起房子,只能搭这么个栖身之所。
  远看那个房子,只比一个人高一点,几根树搭几片石棉瓦,唯一能看出来这个地方还住着人的是旁边的一个电视天线。
  走近前,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住着四口这家的地方,而我又不得不相信,这就是龙自海同学的家,一个没有房子的家,一家四口挤在这样一个棚子里。
  走到门口,正对着门(其实这根本算不上门,只是这个棚子一个进出的通道。)的木板上贴着一排已经发了霉的奖状,这些奖状记载着一个优秀的孩子的成长经历,而隔着一个门洞的另一边是另一个优秀孩子——妹妹龙玉双的奖状。
  这是一个通往妹妹卧室和后院的门洞,我目测一下高度应该是1米2以下,紫忆过去的时候都必须低头弯腰才可以过去。

  前面稍大一点的空间是厨房兼餐厅兼客厅,勉强可以站直一个人,唯一值钱的是桌上的一个电饭煲还是别人送的。房子实在太小,我坐在门边,他爸爸站在我旁边,也就是另一张门边,你可以想象这个最大的房子有多宽,我把相机打到超广角模式,也只能照到房子的一点点。

  这是父母的卧室,一些破旧的衣服顺着墙板挂着,凌乱的房间,凌乱的被子堆放在床上,房子就一个床大一点点,旁边的空间放着一台旧的电视机,这是这个家唯一能掌握外面情况的工具。


  这个房子没有一个柜子,就连几身换季的衣服都没处放,只好在墙板上挂着,竹杆上挂着。

  这是妹妹的卧室,我们去的时候,妹妹已经到古丈一中补课去了,妹妹今年读高二,这又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走访完与交换情况时,当地的傅老师、康老师交换情况时,他们都很熟悉他们的情况,当年龙玉双还小,比紫忆还小的时候,由于在外地住校,一到星期六,小小年纪的她到康老师舅舅借一个小背篓采茶,赚点学费。
  小女孩的房子就一个单人床那么宽,唯一的家具是一口旧的皮箱,一块印花的广告布垫在床下,房子门口一点小小的妆饰能让人看到一个花季17岁的女孩,正是爱美追求美的年纪,而生活在这样贫穷的家庭,时刻面临着辍学的危机,但她仍然坚强,仍然品学兼优,仍然阳光地生活。想起心里沉重,但却也万分欣慰。

  龙自海的卧室与妹妹的背靠背,却从外面进,也是一张床宽的房子,一口踢皮箱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房子里除了木板之外还是木板。
  床上摆着一张写作业的小桌子,上面一个小台灯,而床周围的木板上,满是贴着的试卷、知识点和贴过试卷的痕迹,可以想象这个孩子的学习是多么的认真,想想我们的孩子,动则花几百块钱一节,去补课,去请家教,想想这个孩子的学习环境 ,我在想,孩子的教育,有必要补这么多课吗?
  和龙自海有个简短的交谈,龙自海当年是学校比较优秀的孩子,古丈一中是常德一中的帮扶单位,他被学校选送到常德一中读了高二高三,然后回古丈高考,二年间学费是免的,家里提供生活费,平时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三四百元,高三的时候还病了一场,考试没发挥得太好,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通知书还没有拿到,要交多少学费也不清楚 ,家中贫困,学费没有着落,在广州那样的地方,生活费也很高,而且临床医学一般都是读五年以上,最大的愿望是好好读书,早日读成,能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改善家里的条件。

  家中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父母在山中采药,或者捕蛇,父亲身体不好,无法外出打工。
  龙自海的父亲44岁,聊到家庭情况,这个中年男子也很黯然,自己兄弟五人,父亲已过世,五个人只有两栋房子,分家时,他只有搬出来住,原来在老房子旁边搭了一个棚子,三年之前,从那边把棚子搬到这边来,就在棚子周边种了些玉米,自己身体不好,出去打工只能干力气活的工种,而自己却做不了力气活,现在收入来源主要靠在山上采药、捕蛇,每年收入差不多能挣到一万元,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而两个孩子的学费象一座山一样压着他。多年前他就曾想过要盖房子,但是最难的是背瓦进山,山下盖个房子要十多万,山上盖个房子成本要高得多,现在盖房子想都不敢想了。想着自己的孩子,父母不能给他们很好的条件读书,想着妻子,跟他过这样的日子。
  我们能理解他的心情,我只能安慰他,要坚强,苦尽会甘来,生活的曙光就在前面,两个孩子是他最大的骄傲和回报,政府会帮助你们,大家都会帮助你们,我们来就是来传递信心,大家一起努力,咬咬牙,坚持这几年。
  说话间,龙自海的妈妈从自家地里摘了两个西瓜和四个香瓜来了,连很小很小的的香瓜都摘下来了,这样高温干旱的天气,这些东西是他们家里很珍贵的东西,我们不忍心拒绝她的热情,紫忆说,这是她吃过的最甜的西瓜。当然这也是她见过最苦的人家。

  回到县城,康老师和我说起龙自海妈妈的故事,他为她写过一篇文章,叫新捕蛇者说,为了生活和孩子们的学业,她也会捕蛇,而山上多五步蛇,稍有不慎,就会命丧蛇口。回过头来再看照片上的这个平凡的、普通的妈妈,三十八岁,生活的压力和辛勤的劳作使她看起来与实际年龄不相符,但是坚强的笑容后面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母爱。
  离开龙自海的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住在山上的人家,生活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艰辛,我决定帮助他们,尽我的能力,还有那个未曾谋面的女孩,一定不能让她辍学。而生活在同时代的紫忆,此行应该让你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当你每天享受着空调,吃着零食,看着电视,悠闲地上网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很多很多象龙自海哥哥和龙玉双姐姐一样时刻面临着辍学的孩子,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的时候要想着那个透风的木板房里,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的哥哥,姐姐。
  感恩洗心基金,让我们有一次这样的洗心之旅。

(五)后记
  三天的洗心之行,我们组一共走访了十一户同学的家庭,原来只在电视里看到的情况,现在由自己亲历,虽然在日志里只列了几个同学,但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家人,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深刻, 原以为紫忆能受到教育,实际上每一个过程都在教育我自己 。我也是来自农村,当年的求学之路,也和他们差不多,父母总是言传身教,用勤劳的俭朴引领着我们的成长。
  回来整理一下日志,把这些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让我更多的朋友了解大山里的这些孩子真实的生活,很多朋友都转载了日志,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在大山的深处,或许就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一群需要我们帮助的孩子,这就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也许我们生活富足,在考虑换更好的车,在麻将桌上一炮能输几千块,也许我们为付几千元一餐的饭钱不皱眉头,但我们想到,我们哪怕是付出一点点,也能给他们很大的帮助。也许每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只要我们愿意为之去努力,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山里的人是淳朴的,善良的,热情的,虽然他们条件艰难,家庭贫困,但他们仍然坚强,仍然勤奋,他们非常热情,孩子们大都利用暑假在外打工。生活是一种历炼,贫困也是一种财富。希望他们能懂这种财富,能在逆境中茁壮成长。
  洗心基金2012年成立,这种零成本的运作只是为了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孩子们的身上,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才是公信力的所在。当然这种基金的支出方式还有待改进,这也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参与,来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当地的麦田公益组织对我们本次走访给了无私的帮助,他们平时的工作是医院的院长,是学校的校长,是环保局的局长,但他们无私地帮助我们,他们和我们在一起,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义工,最后我们组还有路途遥远的三户人家,考虑到我们返程遥远,而交通不便的孩子往往更需要帮助,我的搭档吕老师和当地的两个老师又租摩托车去了那两个孩子家,他们走的时候,另一组的义工还没有回来,于是,我们有了两张不同的合影。感谢!

 
  紫忆小朋友下学期就要读初中,第一次和爸爸做义工,表现还不错,期待她能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更期待她的进步。
  古丈之行,我们明年再来。  





上一条:走进涟源
下一条:大山中的一滴晨露—— 走访永顺学子向露露
© 2012 湖南省洗心公益基金会 版权所有 www.xxgyjjh.com 法律顾问单位:长沙有道法律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0731-88382111 传真:0731-88382111 邮箱:2269882972@qq.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洗心禅寺 邮编:410219
湘ICP备2023025847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