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会导师妙华法师英伦文化之旅圆满结束,即将踏上回国前一天,欧洲最大的华文报纸《英中时报》慕名而来,对妙华法师做了一次特别专访,并做了整版重点刊登和报道!(以下为报道内容)


随着中英文化交流年的推进,一批来自中国的优秀的国学大师也抵达英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国学讲座。来自中国湖南省的“国学践行中英文化交流访问团”在英国剑桥大学、杜伦大学等大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国学与佛学演讲。
该访问团是由湖南践行国学基金会和英国杜伦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到了从事佛学研究及教学、弘法的知名法师,现任湖南省长沙市望城洗心禅寺首座的妙华法师,以及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

11月13日,访问团到访了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该所是国际上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四大中心之一。创办人李约瑟博士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抗日战争时期,被英国皇家学会派至中国考察英国援华事宜,其间为中国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所吸引,转而研究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明。所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长期关注和广泛研讨。寿年95岁的李博士已逝世20年了,可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景象犹如他在世时那样,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仍在紧张地研究中国科技史,高水平的成果仍在不断涌现。 当天李约瑟研究所第三任所长梅建军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法师一行,他向参访团简短地介绍了李约瑟富有传奇意义的一生,并重温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著名观点:“李约瑟先生通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11月14日下午,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杜伦大学、诺丁汉大学、伦敦大学等英国著名高校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冒雨齐聚剑桥大学学术中心大厅。妙华法师以《金刚经的现实意义》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法师从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成佛的故事入手谈《金刚经》,“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法师幽默地讲解“金刚”之意,他说,绝不能用西方的概念和逻辑思维来解读《金刚经》,否则就一定会“依文解字,三世佛冤!”,要用自己的觉悟参悟这个世界,而不是语言念。这里的金刚,是指我们的金刚之智,是能放下解脱、悟道成就的“空慧’,而不是世智辩聪。
但是法师一再强调佛教在讲哲学讲科学,但是重点在于生命的解脱,以及因果实践,而不是其它。 在讲解般若性空的思想时,法师讲了般若的四种形态,重点放在实相般若上。并认为科学早晚会与禅学的实相深度融合。
妙华法师将剑桥大学当代最伟大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量子学理论信手拈来,量子纠缠、测不准原理丶平行理论等当今最前沿理论物理概念从法师口中相继迸出,并用佛法教义做了全新诠释。
11月15日下午来自中国湖南的近30位国学家、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与在英国杰出的华人企业家代表三十余人聚集一堂,畅谈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经济崛起之道,深入交流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企业经营之中的成功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馆李辉参赞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高度评价了践行国学基金会组织的文化与经济代表团在英国的系列文化与经济交流活动,称此次活动为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后的一次极具意义的文化交流活动,代表驻英使馆对代表团的专家、企业家表示感谢和慰问。李参赞还表示大使馆一直高度关注并积极支持此次活动,希望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将这类交流活动继续办去,办得更好,为中英友好和合作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英国伦敦皮其黑尔市市长卡.罗伯特致欢迎词,对中国代表团到英国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表示高度赞赏和热烈欢迎,并欢迎企业家到英国尤其是到他所在的城市投资,他还表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敬仰和热爱,表示要去中国参加国学学习班。

法师一行还到访了纽卡斯尔大学、杜伦大学等。在纽卡斯尔大学的讲坛上,妙华法师发表了《从渐悟到顿悟》到主题演讲。在杜伦大学的“首届杜伦—湖湘国学论坛”,访问团亦与当地学者、师生交流。在场观众评价说,妙华法师将妙不可言的“禅”一层层剥开,撩起她神秘的面纱,让古老而深邃的她与现实生活紧密衔接,为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
在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颜爱民教授与剑桥大学丘吉尔访问院士、杜伦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冰寒教授的努力下,妙华法师讲《金刚经》的新书《明心》明年元月份将在剑桥大学学术出版社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评语称:一个中国的法师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金刚经与人生,有全新的学术价值。据了解,剑桥大学学术出版社已有八百年出版历史,每本书都要经过其学术委员会的论证。
在结束访英交流的前一天,妙华法师在大英博物馆接受了《英中时报》记者的采访。
英中时报(以下简称英):是什么样的机缘促使您访英交流?
妙华法师(以下简称妙):湖南的中南大学有一个“国学践行班”已经做了五六年了,在本省和国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就觉得很有必要到把国学也带到英国来交流,也期待看到中西方文化经过碰撞产生的火花。因为任何一种文化不能自说自话,自说自话是没有结果的。
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颜爱民教授到剑桥留学就认识了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访问院士、杜伦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冰寒教授,他们就以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杜伦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的名义,邀请我们过来举办这个活动。
那么我觉得这次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我们作为国学委员班,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通过交流扩展了视野,引起了对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思考。 第二个意义是国学的全球化视野的意义。国学不能自说自话,它跟西方的思想、方法和境界,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对世界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举例来说,中国人讲“和而不同”和“为而不争”,像这些思想如果我们把它消解了,对于全球一体化、消除宗教争端、消除地方冲突等提供了非常好的思想内容。
作为出家人来说,我做这些事情有一个初衷,就是希望把我学到的、修到的这些禅学通过大学的窗口传播出去。因为中国的禅学一直是自我生命的感悟、生命的自证,把我的自证的东西和西方的哲学、科学对话,或许西方的哲学和科学能很好地阐释禅学,或者从一个侧面来证明是正确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他证"。
并且,虽然我们现代社会有互联网、物流与高科技,但是人类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而我认为禅修对于当下人们消除焦虑、解除压力特别有意义。 从“弘法”角度来讲,这也算是一种把自己得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分享生命的柔软,光明与清净,告诉人们我们都有佛性,或者用西方的语境来说,神性。我们应该让这种东西在科技时代、物理时代发扬光大。
我认为东西方文化、黑人和白人,人和人之间是完全可以交流的,而不是政治上的对抗、物理上的竞争,和宗教上的冲突。 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对于政治和宗教都不要贴标签,要把标签撕掉,因为看待这种政治好不好就在于看它对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要看一种宗教好不好我们就看它是否传达了真诚与爱,而不是宗教的一些外在的教条,或者强调一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由于我说的以上这些原因,我认为这样的对话和圆桌交流应该持续开展,非常有意义。
英:在来英国后的诸多经历中,比如到大学讲学、与当地人交流等,有什么给您留下印象深刻的?
妙:我看到很多地方比如剑桥,都是城堡、教堂林立,近代建筑的思想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这是没有战争的功劳。这让我想到了宗教的教义也是在于倡导和平、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英:正值您访英期间,法国发生了恐怖袭击,能否从你所说的佛学中倡导的和平理念的角度跟我们讲讲您对此的看法。
妙:我想谈两点,首先我为芸芸众生感到痛苦,人的生命那么珍贵,但是总有人破换秩序在践踏生命。这些打着宗教旗号但歪曲宗教教义、背离原则,进行暴力、血腥和残害生命的行为。这些人不但残
害了生命,也歪曲了宗教的特质和“本怀”。 其次,我认为如果有人能把宗教的教义正确地阐明出来,消弭文化间的隔阂和差异,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就像禅者一样,用光明与清净来对待这个世界,哪里会有暴力和恐怖呢。其实我们透过宗教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是大同的、是通透的,而不是对立的。
英:我们看到您在微博上发布了《剑桥大学讲座提纲》,讲座主题是“剑桥大学讲座提纲《金刚经》的社会意义”,那么您能不能跟我们没有亲自到剑桥大学听讲座的读者们讲讲您理解的《金刚经》的社会意义。
妙:《金刚经》是崇尚智慧,弘扬智慧的。佛教与其他的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强调佛性的开发。《金刚经》中讲的“破四相”,在西方语境下解读就是透过各行各业,可以看到世界的本质,是大同的、通透的、不是对立的。
具体来说,比如《金刚经》中讲到,“三心不可得",这些内容对于消除现代人的狂躁和焦虑特别有效。西方二分法的哲学系统中,产生贪欲和追求物质,人的内心特别容易出现二元对立。即使人
们的本性说我要清净,我要自在,我什么物质都不需要,但另一个意识会告诉他, 你得要,因为别人都有,由此他的内心就不能安宁,产生物欲的追求和痛苦。而佛教认为,人可以开发自己的神通,一
旦把佛学悟通了,那么人的物质欲望又算得了什么呢。
中国的古人认为,对于科学和物理世界,应该以道御术,不能在物质世界里面作践了自己的生命。
英:这次有没有跟本地人交流?在跟英国本地人交流和宣讲国学中,您有什么体会?
妙:在杜伦大学讲学时,他们学校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参加了,在课堂上交流时,我发现他们研究水平不亚于中国人,并且很欣赏中国的文化。 例如有一位学者很幽默地说,《孙子兵法》不仅用在运动会、商场和战场上,甚至可以用于谈恋爱上,当时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和赞许。其实它就是在讲一旦你掌握了事物的规律,这种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就是西方人说的客观规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 跟英国人的交流中,我越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水域,而不是自闭的池塘,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人所说的“和而不同”。
英:此行最想跟英国本地人和华人社会说的一句话。
妙:我想对在英国的华人们说,不论在什么样的国度和处境,一定要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和魂。我也想对英国朋友们说,哲学和科学发展到今天,应该敞开胸怀,虚心地向东方文化请教,向老子、庄子、孔子、释迦摩尼,学习他们修证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样能缩短我们对哲学、科学以及认识世界的距离。 谢谢。 (英中时报记者舒宛撰稿)
相关链接:《英中时报》
英中时报,是英国最大的文化周报,欧洲的主流华文平面媒体。以为全英华人服务为宗旨,全面的报导与华人社会休戚相关的方方面面。经过近多年的成功运作,《英中时报》目前已成为全英最大的免
费全彩中文周报,每期96页。其详实,快速,客观,健康的内容被读者评为全英最受欢迎的读者刊物之一。《英中时报》也是首家被大英图书馆收藏的本埠华文周报。
../uplod100/201511301033038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