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6日早上5点多,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在基金会秘书长道圆法师、基金会副秘书长杨穗喜得带领下,基金会30多位义工开启了2015洗心基金会助学走访之汨罗站的走访工作。
汩罗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地方,当地的高考升学率近几年一直是很高的,在今年的助学活动中,有87名已确定被二本以上大学录取的学子提交了助学申请。30多位义工的任务是非常紧迫的,只有一天的时间要完成所有的走访和总结汇报。义工们到达汩罗后,当地教育局的全力配合,按片区安排了当地司机和向导。义工们分成了10个组,对全市的30多个乡镇迅速展开走访。道圆法师承担了人数最多、分布在3个乡镇的11位学子的走访任务。在这个小组中,有在佛学院读本科的心主法师、60多岁的老义工杨冬云和56岁的老义工郭建荣、16岁的大一学生丁丁、海归心理学硕士严诗琪。
在新市镇学子易港宁家中,走访小组没能见到在汩罗市区办事的小易本人,但坚强能干的易妈妈令几个义工唏嘘不已。9年前,易爸爸因车祸去世,留下年老的双亲和年幼的一双儿女,当年易妈妈才32岁,女儿9岁,儿子4岁。这个坚强的女人独自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靠勤劳的双手尽心赡养老人、抚养一双儿女。农闲时节,在遍布汩罗市各大乡镇的废品循环再生产简陋的加工大棚里,就有易妈妈躬身分捡废品、处理回收塑料的身影,每天工作时长超过十小时。现在,婆婆因病行动不便,需要长期用药治疗,公公年纪大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小儿子正上初中,女儿的大学学费还没有筹齐,但她对自己的命运丝毫没有怨言。在对易港宁的电话采访中,她流露出对增加妈妈负担的抱歉和自己前程的担忧。湖南科技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录制结果令她对自己非常地不满意,因为她原本希望可以学习像会计这样的实用性学科,毕业后可以找份稳定的工作供弟弟上学,减轻妈妈的负担。
黄柏镇的学子潘昊有一个有七口人的大家庭。爷爷是听障残疾人,叔叔是智力残疾人,这些特殊的原因让这个七口之家只能够紧紧地倚靠在一起。早年,潘爸爸因为家庭实在太困难,成绩优异的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年少稚嫩的年纪承担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几年前,潘奶奶患上肾病一直游走在生命边缘,潘妈妈放弃在城里打工的机会回乡照顾婆婆。小潘和妹妹多年的留守儿童生活终于结束,但是,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全部压到潘爸爸这个唯一劳动力身上。考上英语专业的小潘问走访义工:“毕业后去沿海城市做外贸工资高还是当英语老师工资高?”义工问她还没开学怎么就关心起就业了?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希望将来有高收入的工作,这样妹妹在学业上就可以可以更多更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读研究生。”
黄柏镇的学子沈睿祥家是道圆法师小组走访的11户家庭中唯一住在土砖房中的一户,一道道开裂的土砖墙、房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告诉我们这个家庭的命运多舛。走访小组来到他家时,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告诉我们,孙子在外打工挣学费没有回来。小沈8岁那年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他成了孤儿。从8岁开始,他只能靠政府幼保资助生活,后来奶奶患上了糖尿病,政府给这个家庭发放了一份低保。这些补助,对于小沈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且幼保将在他年满18岁后停止发放。72岁的爷爷迫于生计,骑上了那辆二手旧摩托车穿梭在附近的村镇,为办丧事的村民家演奏“弹四郎”,赚取微薄的糊口费。说起这个孙子,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口,满是溢美之词。高中三年,别家孩子都是5、6百一月的生活费,家里稍微困难一点的同学也要花3、4百一个月,但小沈每个月却只花150块钱。高考后,他一直在深圳打工,在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做打包工作。在电话中他说,忙而累的流水线作业可以让他暂时不去想以后的生活。他很感激爷爷奶奶,也谢谢妈妈和他保持联系。
义工小组中的杨冬云和郭建荣阿姨是学佛多年的老居士,今年是她们参加洗心基金会助学走访的第四个年头,每每见到那些孝顺懂事的孩子和热情乐观的父母,两位阿姨无不为他们坚强直面困难生活的勇气而赞叹,每每见到生病的老人她们都诚心地为他们念诵“阿弥陀佛”祈祷。16岁的丁丁做义工5年了,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助学走访。他说,这些贫困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们跟想像中的有些不一样。虽然他们的家庭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导致经济上的贫困,但是在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的自信。他们不因贫困而放弃任何一个家人,他们不因贫困而怨天尤人。在他们的眼睛里,丁丁读到了因为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感。作为和贫困学子们同龄的大学生,他被他们质朴善良的举动和孝心感动了,也由衷地佩服他们。
在汩罗走访的途中,山明水秀的田园风光和呼啸而过的京广高铁让质朴的山乡和现代文明在这里形成一种穿越的即视感。在屈原灵魂的故里,爱的感动在这一天中强烈地冲击着走访义工的心灵,其它组的义工说起了几个让他们特别动容的故事。
文:娅 芽 图:曹跃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