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禅寺佛七开示
有一个老太婆在阿弥陀佛前祷告:人间太苦了,您老人家一定要早日把我接走,脱离这娑婆世界。这时寺庙里来了一个小沙弥,特别有悟性,他为了考验这个老太婆是真的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仅仅在佛前祷告祷告,于是他就捏着鼻子,跑到庄严具足的佛像后面说:老太婆,你下午四点就来吧,我接你去极乐世界。结果老太婆吓得打翻供桌,跑到外面说: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我下午四点就要走了!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这就说明这个老太婆根本没有看破生死。一个念佛的人,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具足信、愿、行这三种资粮,同时他必须看破生死。 能看破生死的人,才能坦然面对生命。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世间人患生患死。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到外面游方的时候看到的一些情景:我们到安阳去,导游给大家介绍时就说,把这么多的老人小孩都弄去陪葬,你看多残忍啊。我就告诉他,你讲错了,古代的人“视死如归”。他知道活在世上,是个假相,回归他的本元并不可怕。现在人的生死观和古代人的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信佛并不是让你现在死,它首先是教人看破生死,直接面对人生的遭遇,尤其是得了病的人,要坦然面对生和死,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法。 如何看破生死呢?佛教说我们这个生命是四大构成的:地、水、火、风。这本是一个很深的哲学概念,释迦牟尼佛用他的慧眼,洞察人间以后说,人的生命就是四大、五蕴集合而成的,这个四大是不常住的。 历代帝王家产万贯,又拥有无上的权利,但也没有办法让他这个色身永远不死,虽然也有过招魂术、炼丹等寻求长生不老的办法。从秦始皇开始,大约有几十位帝王,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想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但是到最后都没有把这个色身留下,他留在人间的是什么呢?是一抔黄土。 大家出去旅游可以看一看,一个皇帝一个土包。也就是说,我们的色身,是由四大、五蕴集合而成的,到了最后只能尘归尘,土归土,是不可能留得住的。我们的生命在生老病死当中,我们的精神在生住异灭当中,我们所住的这个物质世界也是在成住坏空当中。从身内到身外,没有一种东西可以留住。那么归结四大的规律,可以归纳为苦、空、无常。 有的人说,我不苦啊,我有房子住,也有饭吃,怎么会苦呢?但是生命毕竟空,不能主宰,不能够永恒。我们的生命,每一分钟都在新陈代谢,只是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到而已。那么既然是无常的,就必然是苦的。既然是无常的,就必然是空的。既然是空的,它就是苦的。二十年前你可能是个美少年,那么二十年后你就是中年人了,你的头发会泛白,牙齿会松动。过了四十岁后,人的机体新陈代谢减慢,生命在衰退,各种疾病防不胜防,开始上身了。所以念佛的人要看破生死,不要惧怕生病。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要劝你死。好好生好好死。活着的时候,心里少一点贪爱,我不敢说让大家一点不贪爱,少一点贪爱就可以了。尤其城里的人,少一份贪心,多一份快乐。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智慧,非常简单。 要使我们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念佛的方法,就是用清净心念佛,用正念把妄念降伏住了,那烦恼就减少了。烦恼减少了,健康自然就在其中了。有很多人找好医生,打好针,但他不知道怎样保持心理健康。要心理健康,降伏其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持咒、念佛、参禅打坐。念佛的方法和其它方法相比,又方便又稳当。任何时候,只要有一个正念在,就是道场在。一念清净,念念清净。长期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妄念慢慢地就降伏住了。 曾经有一个老太婆告诉我说,她晚上做梦都在念佛。如果打佛七念佛,放下尘劳,放下万缘,在七天之内,或者十四天之内摄心念佛的话,你自然就会受用,你的心境就会一片空明。当然,这与个人的善根和慧根有关。和那些不念佛的人相比,念佛人的觉性、慈心和善心是现前的。不念佛的人从面貌上、行动上,都可以观察出来。念佛之前,首先一定要看破生死,这个话头暂时讲到这里。 给大家讲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年间。当时青岛湛山寺有一个鱼骨庵,每到周末的时候,倓虚法师就到那里,给那些老人讲念佛法门。有一个老人养了五个儿子,但儿子长大各自成家以后,都不赡养这位老人。有一天,这位老人从尼姑庵门前走过,听法师在讲经,她就进去听了一会儿,她听懂了念佛法门这四个字。听完讲经以后,她问倓虚法师说:你看我这个老太婆能不能修啊?倓虚法师说:你也能够修行。她说,我刚才听您说念佛法门,又简单又稳当,那我回家念佛可不可以啊?倓虚法师就教给她念佛的方法。她每天坚持念佛,三年后她到湛山寺来说:“法师,我还没有皈依,但是,我明天就要和大家告辞了。”第二天许多居士为了看热闹,有的是抱着好奇心,有的是怀疑心,就一起帮她助念。三点半的时候她还在扫院子,有人说,你四点钟就要走了,你还扫院子?她把炕席铺好,把破蚊帐挂上,盘腿而坐,自己还给自己准备了一把香。她说,你们帮我念佛念半个小时,我的头低下来的时候,你们把香柱在我的下颚,不要让我的头低下来。居士们给她助念半个小时后,她安然而逝。我们不禁要问,这个老人信佛时间这么短,怎么一信就这么灵呢?原来,她把人间的苦都受尽了,她的五个儿子都不养活她了,她对人间没有任何的贪恋,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一把救命稻草,深信不疑。这个往生的事实在《影尘回忆录》和《倓虚法师开示录》里都有记载。这说明什么呢?不管唯心净土和他方净土一定要具备三种资粮:信、愿、行。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信、愿、行三种资粮,对往生有多么的重要。首先讲信。真正的“我信佛,我信净土”并不容易。如果你不是上上根性的人,十年八年下来都很不容易生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凡夫,不是现前的东西,不让他亲眼看见,他一般是不会信的,这是其一。其二,佛所讲的净土法门,非常的奥妙,唯有“信”是桥梁。要按众生的逻辑,把西方极乐世界拿到他眼前,让他看到他才信,非常不容易。这里边就出现一种情况,为什么很多老人修行念佛法门很快?原因是他们的心很纯善,虽然他们没有受到太多的教育,但他们的心没有那么多的染污。 在这里要给大家说明几个观念:第一个,知识不等于文化。千万不要以为我学了知识就等于有了文化。第二个,文化不等于智慧。很多有文化的人写了很多的书,他自己把自己绕到观念里去了。所以这个信是很不容易的,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尤其是在宗教里面,如果一个人信根没有生起的话,即便他精思博辩,他自己也是得不到受用的。社会科学院研究佛教的学者多的是,但是你会发现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的烦恼也多得很。他们对社会要求很多,意见很多,他们的心并不清净。可能一个老人,他讲不出很多的佛理,但他懂得念佛,他人很纯善清凉,心特别的干净。对于出家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说,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不等于智慧。有智慧的人未必信佛。所以佛教里就有一个观念,要求我们正信,不但要信,还要正信。不能信偏了,信邪了,要真正让自己的信和佛法融合在一起,而不能染上任何功利色彩。在天主教里有一句话,“因信称义”,这四个字对佛教徒也很重要。因为你信,然后才能把这个教义搞懂。用在佛教上不也是如此吗?你说我看《金刚经》看不懂,我一读《阿弥陀经》就睡觉,这就是因为不信,总是带着疑虑的心,困惑的心去学习佛法。在古代求道的人“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早晨懂得一个道理,晚上让我死我都干。现在的人会干吗?不会干。“信”这个字是桥梁啊!在众生思辨的思维范围内要达到佛的境界,只有信才可以。 那么什么叫“愿”呢?阿弥陀佛在因地历劫的修行中,发了四十八愿,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成就的。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娑婆世界,是污垢杂烩之地。凡圣杂居,既有圣人也有凡夫。而西方极乐世界,是德报庄严的净土。它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有高山、河流、沟坎谷壑。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的,是诸大菩萨的心愿共同成就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成就的。你在娑婆世界,如果生出一个清静的净念,并且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像中央电视台,每天二十四个小时,十二个频道不停地播这个节目。但是你必须有个好的接收器,才能接收到信号,这在佛法里叫感应道交。 很多居士见了面就开始辩论,甚至有人进行科学地考证,说我们这个地球向西过去多少亿光年,就有一个极乐世界。不能这样考证,它是莲花化生的。对信念清净的念佛人来说就是真的,对不信的人,不念佛的人,那就是没有的。它像超声波一样,是感应道交的。我们大家可能听得比较抽象,其实就像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有还是没有啊?空间、光线、时间、角度不允许,你是看不到的,那海市蜃楼就是没有。 西方极乐世界是诸大菩萨的清净功德所成,不像我们这娑婆世界,有高山河流,不是这样的。所以说心要相应才可以,你的愿要和诸大菩萨相应才可以。在这里要分开两条路,这两条路说起来是两个,实际是一个。有些做学问的人告诉大家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他方净土,我们念佛是求他方净土。还有另一些做学问的人说,是唯心净土。只有你的信念清净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与你相应。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到了八月十五的时候,大家会看到一轮圆月,那么请告诉我,你看到的是一个月亮,还是无数个月亮?众生有无数个清净的心念,就有无数个观音菩萨映在你的心头。所以说分开来讲是两个,合起来讲是一个。众生有多少个清净的心念,就有多少个弥陀在心中。(未完待续)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