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禅寺佛七开示(二)
自性弥陀自性念。那我们就要记住:不是佛要我念,是我要念佛。不管是念经,还是念佛,都要从心里发出来对经文的尊敬,对佛菩萨的忆念。对阿弥陀佛来说,我们就像迷途的孩子,像失去母亲的小孩,为了急于找到母亲,从我们内心深处发出的念,念念从心起,千万不可以蹉跎,这样才能得到感应。 那么什么叫“行”呢?那显然是念佛了。有的人就开始说了,拿一个十八罗汉念珠,捻到头了我掉个头来再捻。我告诉大家,念珠就是个道具。现在电影里说的道具这个词其实是从佛门里传出来的。拂尘、念珠、袈裟等,能够帮助我们修行的,统称为道具。念佛的念珠,戴在我们手上有触觉,我们拿着珠子的时候,心就被摄住了。我们毕竟是凡夫,我们的手上有佛珠,心里就很踏实,其实它仅仅是一个念佛的道具。那么有人说我边念佛边计数,行不行?记数要记得巧妙,藏传佛教有些喇嘛,他们念佛的时候,念一圈108个就把小珠子滑上去一个,这样念就比较容易摄心。如果你边念边计数字,那么不就有两个心了吗?念佛的心不要有,念佛的功德不可要。你又想着掉佛头,又想着记数字,那不就是在你的清净心的外面又加了一个妄念吗?念佛的目的是为了摄住妄念,让我们的妄念被念佛相续的净念代替,而不是为了念佛而念佛。 念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持名念佛。从真心里发出“南无阿弥陀佛”,然后用自己的耳朵听,回到自己的心里相应。在这样一个氛围之下,我们的心就容易安住,安住在正念中,这样的念佛是很有功效的。 2、顶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声声呼唤,声声相应,净念相续,让妄念根本进不去。 3、观像念佛。在念佛的时候,找一个没有人打扰、背风的地方坐下来,把自己的心、身都调得好好的。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不吃饭,在心里观阿弥陀佛的像,嘴里默念着佛,非常容易入定。念到最后,能念的我,所念的佛,以及佛的名号和所观的佛像,都悄然化尽,得念佛三昧。 那什么叫“念佛三昧”?就是取得正定了。念佛入定后,那个受用不可思议,叫念佛三昧。必须达到虽然在念佛但能所两忘,那个受用就无穷了。念佛法门一定要持之以恒。 对大部分修行人来说,学要博,行要专。学习的时候,一切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就连路边要饭的人,只要你讲的是真理,我都要虚心地向你请教,我都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但在修行的时候心念要专一,不能够东张西望。听人说参禅好,我就参禅了;听人家说显教好,我就去学显了;后来又听人说学密好,就又改学密了,这些做法千万要不得,一定要一门深入。那么大家又会起疑心了,有一些大德,譬如说黄念祖老居士为什么又是禅净双修、净密双修呢?那是他在明白了教义的时候,用的是参禅法门,一闻千悟,心里开悟了。 纵然你开悟了,但父母给我们的血肉之躯,业障依然存在。就是说:道理上明白了,行为上也做不到。怎么来降伏自己?用两种方法揉在一起,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人才会用两种方法。还有显密双修,有人说我有的时间念佛,有的时间持咒,可不可以?要分情况,不方便放声念佛的时候,心中持密咒也可以。那怎么可以呢?念佛的人可不可以持咒呢?咒的名字叫总持,像“唵嘛尼呗咪吽”,这六字当中包含了万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叫六字洪名,同样是佛佛相通的。完全相通,一般不学习教义的人,他认为观音菩萨的事,地藏菩萨不管;地藏菩萨的事,文殊菩萨不管,他其实不知道,菩萨之所以叫菩萨,他是觉悟有情,他要让一切有情的人都觉悟,哪里还会分出你我来呢?只有我们凡夫在这个娑婆世界,分出你我来。菩萨如果分你是你,我是我,他就不是菩萨。菩萨无我的境界,犹如虚空,犹如大海,不分你我。不过各位菩萨为了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教化众生,有大愿第一的,有大智第一的,大悲第一的,听力第一的,现代人叫做分工合作,俗人的说法叫分工不分家。诸菩萨虽然有分工,有自己修行的重心和倾向,但不分家,不像凡夫那样。 如果修净土法门的话,信、愿、行这三者缺一不可,三足鼎立。大家都念过《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有一段话说:临到命终,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凡夫,在快死的时候,自己根本做不了主。你要上天,要入地,你自己说了不算。只有发了无量心的人,发愿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愿力就像照明灯一样,引领着你,根据你修行的功德,领着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有人说我不去,我要到人间来度众生,那么你的愿力又引领你回到人间来。有的人说要到东方琉璃世界,也是唯有你的愿力才能帮你的忙。 那大部分人会说,我又没有发愿,我在人间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那我这种人到哪里去呢?根据你的业力,业重的下沉,业轻的上升。三善道三恶道是由你选择吗?不是由你选择,是由你的业力选择,你自己说了不算。那么凡夫众生当然不愿堕到三恶道,而愿去三善道。怎么才可以去三善道呢?很简单,授“三皈五戒”。“三皈五戒”,保证人身不失。持戒,再做几分的功德就在三善道里。那么你说我也不想在六道里轮回,我想到更高的地方去,那你就必须发愿。信佛的第一个就是发愿。另外,整个《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告诉大家一句话:“导归净土”,前面讲了那么多的道理,最后就是叫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到极乐世界去。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一般的人说自己怎么这么笨呢?这么没有智慧。其实你不知道,每个人都智慧如水啊!水要装在哪里?水要装在容器里,装在大海里,那就要扩大你的心性,你的心性有多大,你的智慧就有多大。没有智慧是因为你的心胸太小。其中念佛法门,就是让我们的心胸,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应。信、愿、行三种资粮,对念佛的人来说缺一不可。首先是要看破生死,不要惧怕死,不要像明朝的那个老太婆,真接她去极乐世界她就害怕了。 在广济寺里,有一个退休工人,原来在家信佛信得很虔诚,他的念珠都捻得黝黑发亮,我们每一次摸一摸,他都说:好好念佛。别的居士看着他的念珠好就拿向他讨走了。过不了多久,他新换的念珠又捻得黝黑发亮。大家都很尊重他。退休后,他带着工资到广济寺出家了,见了人就举起手里的念珠说,好好念佛吧。我们从心里都很敬佩他。但是七十五岁的时候,他在广济寺的门口摔了一跤,大胯粉碎性骨折,然后就躺倒在病床上。我们去看他,他说要抓紧时间念佛,人苦,好好念佛。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去看他,他说,我改念观音菩萨了,问他为什么念观音菩萨,他说,你看我的身上都长褥疮了,我这个粉碎性骨折又不好,痛得我受不了,所以就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啊。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人啊,不到生老病死相逼的时候,他对生命的认识是有缺陷的。自己的真我,他也不知道在哪里。平时都是假我,真到生死当头的时候,就把持不住了。 平时我们都会有这种情况,像前几天我在深圳讲经,由于接待的人多了,着急上火,看见自己眼睛里出了一点血,我立马观照自己的心,发现自己还是怕死啊!啊,我怎么眼睛出血啦?是不是血压高了?血压测了不高,那出什么问题了?看书、讲经多了?任何一点病上身,没有不怕死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死。如果平常我们不听经闻法,不深究自己的心,不看破生死,那么生死当头的时候,我们就会乱了手脚。你就是看破了生死,你念佛的功夫跟不上,事情到了你头上,你依然说了不算,我有亲身的经历。 我告诉大家说,这个植物神经和理性是两条线。这个植物神经和交感神经,它最怕死。就是现在,大家道理都听懂了,我不应该怕死。生如幻,死如幻,人生犹如一场梦。真正事情到了头上,你说了不算的时候,就浑身发抖。你不发抖肌肉都发抖,因为人对死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唯有通过念佛的方法,让平时修炼的这颗心能够恒定。心态非常正,心里恒定的人,才能够临危不惧。遇到烦恼的时候、遇到是非的时候、生死现前的时候,他才能坦然面对。一般的人都不能够坦然面对,即便是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你开悟了,念佛功夫跟不上,你自己还是说了不算,这个功夫是假的。所以说呢,学佛要把明理和修行密切地结合起来,要把它领悟透了。不但要懂得道理,而且修行的方法也要跟上,修行的境界也要跟上。这样悲智双运,解行相应,十年八年下来才会有几分功夫。 好,今天给大家结一个小小的法缘。谢谢大家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