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心基金会 ->> 慈善项目 ->> 人文项目
在末法之世修行,必依四种清净明诲 (四)


  “经”的意思和“径”相通,所以第二层含义是方法和道路。就像我在前面说的,你要去北京,拿个地图不是可以少走弯路吗?如果没有地图,南辕北辙,你什么时候才能到北京?佛经就是地图,照着佛经就能成佛。佛如何修行?佛如何降魔?佛如何断烦恼?在佛经里都讲得很清楚。所以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经”的第三层含义是贯穿义。我们一般的人讲话,今天讲的和明天讲的不一样,明天和后天讲的又不一样,是一盘散沙。佛讲话,犹如甘蔗,从头到尾都是甜的,他讲的法从来都是一个味道。千条江,万条河最终都要流入大海,流入佛的大智慧海。佛对不同的众生开了不同的药方,在不同的场合讲了不同的法。甚至有时,我们从文字的表面来看,它是对立的,但是如果你一登佛地,你就知道佛佛相通,法法相连,就像千条江万条河,淡水咸水,流到大海都是一个味,不会有两个味。
    《弥陀经》里讲,西方有个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多么微妙,看得见,摸得着是有啊!但是,《金刚经》在讲空,今也空、明也空、一直讲到十八空。凡夫想,一个讲有,一个讲空,那是对立啊,怎么相通呢?当然是相通的了。因为经须臾间,即生极乐国。真空妙有,空有不二。
    一心不乱叫正定。我们现在讲的《楞严经》,就是首楞严正定三昧。参禅也好、修定也好、念佛打坐也好,要入正定。有了正定,你的智慧才会现前,入了正定,你才能断除烦恼。佛法从文字来解,有千头万绪。如果深入佛心,那完全是一不是二。芸芸众生被文字所障,被烦恼所障,被自己的所知障所障。你们当中肯定有人讲,妙华讲的是禅宗的东西,我是念佛的,我不去听了。肯定有人这样想,那是因为你自己遮蔽了自己,叫所知障。
    凡夫的心里有一把尺子,他老是拿着这个尺子去量别人,量圣人,量虚空。虚空你能量得了吗?圣人的心你能量得了吗?别人的心你也量不了,只能量自己的心。自己的所知所见,遮蔽了自己的真心,让自己失去一些学习的机会。这种人是很可怜的,曲解了佛法,曲解了祖师的本怀,没有真正理解大德讲法的意思。然后把方便法门当成了实相法门,守住了枝末,忘掉了根本。他们的经典上蒙尘很厚,把佛陀的言教都忘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听经闻法,亲近善知识。
    佛陀在《楞严经》里讲了四种清净明晦。讲四种清净明晦,就是打蛇打七寸,抓到了众生修行的关键。他字字句句,恳切真言。你如果要修行,一定要明确地,明明白白地记住佛陀的教诲。
     2.“因”净方可果“圆”
    下面请各位跟着我看经本:
    【佛告阿难。】《楞严经》被人称为开悟的楞严,它的内容非常多。在这里,佛就告诉阿难说:【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你常常听我给比丘讲戒律,毗奈耶中就是戒律。宣说戒律时,给你们讲三条修行最重要的决定义。你如果真的想修行,想了生死,想开悟,那么你要非常清楚这三个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所谓“摄心为戒”,就是强调戒律。一个人信佛,受了三皈依,就在佛这里挂了号,就像去医院看病,先挂了号了。三皈依当中表现了你的意愿,即:我愿恭敬佛、法、僧三宝,愿意信佛,愿意听经闻法,愿意供僧。这是一个意向性的合同,受皈依后就和佛建立了一种心灵契约关系。
    下面说五戒,摄心为戒。本来戒的最高端就是清净心。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够清净,佛才开始由一心分出五条:杀、盗、淫、妄、酒。
    第一条,不杀生。不杀生就是慈悲心的表现,如果你嘴上讲慈悲,却拿着屠刀任意宰杀,怎么能证明你是慈悲的呢?因为慈悲,所以摄心不杀,守住自己的心意,让自己不要起这个杀心,更不要付诸于行动。不杀的果报是什么呢?是身心健康,命终后依然得人天福报。不杀生的因和果之间是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按照三皈五戒去修,就可以保证人身不失。如果不失人身,将来你还可以听经闻法,还可以修行,这是人天的果报。
    第二条,不邪淫。这也是很多在家众不听经闻法而不懂得的道理。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非常了解世间众生。我们常常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芸芸众生,凡是有情识的,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欲界里的。反过来说,离开欲就没法活了。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嘴巴要吃,男女要生活,都离不开欲。所以说,佛对世间众生制定的标准也不高——不邪淫。就是不要在非时、非地、与非人进行非法的、过多的、贪欲的一种活动就可以了。他并没有反对你传宗接代,生儿育女。我们有很多的居士不懂啊,因为他不了解出家的戒律和在家的戒律是有区别的。因为不懂而犯,该戒的没有戒,不该戒的全戒了,本来是个在家人,却过得像个出家人。
    佛在制定戒律的时候,考虑到在家众的实际情况,所以说不邪淫。而对比丘讲不淫。就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有淫的行为。为什么呢?学完《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晦,你就知道了。叫你不邪淫,那是从你的角度考虑。你想断淫,却不好断。当下大家都断淫了,地球上就没有人了。就像有人问我:“妙华师父,都像你这样出家,地球上不就没有人了吗?”我说:“那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她说:“我是当老师的。”我说:“如果人人都当老师,那地里不就不长庄稼了吗?”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法,佛对这个世间的考量,是全方位的。考虑到大家做不到,所以把标准降低了,叫做不邪淫。
     对比丘的戒律为什么叫不淫呢?在经文中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欲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果你的贪欲心不断掉的话,想成为圣人那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出家的法师,以修行为目的。而在家的居士,他要以社会资生为目的,同时又要供养三宝。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你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的分寸,而不能因为不懂戒律,该戒的没戒,不该戒的全戒了,这样就招惹了很多的是非和麻烦。
    居士当中,有些耍小聪明的人,告诉我说,自从信佛后他盐不吃了,味精不吃了,油也不吃了。那能证明你是在修行吗?并不能够证明什么,只证明你没有深入经典,而在这里瞎编盲练。如果你把这些讲给没有文化的人,就把他们害惨了。因为有些人信得很真,层次又很低,他不了解经文,不了解戒律的内容。佛叫我们戒的,我们才戒;佛不叫我们戒的,你不要乱戒。
佛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了不同的戒律。其目的就是为了圆融、方便,既要让众生成佛,还要救度这个世间。佛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了解的。凡夫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本不考虑全社会和劳苦大众。而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是有考量的,他有天眼,有慧眼,有他心通,他知道不同众生的根性,是需要不同方法的。所以佛说法是因众生的病不同,而给他们开不同的药方。
    佛为什么在人间讲四摄六度,道理很简单,这个世间的众生是自私的,是贪婪的。佛就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你要松手!为什么呢?跟捧沙子的道理一样。芸芸众生之所以贫穷下贱,是因为把沙抓得太紧。当你抓得越紧的时候,手里的沙就越少。当你轻轻地把沙子捧在手里的时候,你手上的沙却很多。
    释迦佛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就把他觉悟的佛法讲给我们听。芸芸众生却不能够领会。“欲心不除,尘不可出”,贪欲的心不除掉的话,你想出离红尘,是出离不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几个原因。第一,众生起了欲念的时候,就堕落在六道中,生生世世循环,这是从心意上说的。第二,从凡夫入胎的方面,最普通的说法,就是你娶了老婆,就要对老婆负责任。你生了孩子,就要给孩子擦屎擦尿,受苦受累也要把他拉扯大,那就卷到无穷的牵挂中去了。
    有的人不学佛不知道,一学佛把人吓一跳。结婚了,上有老下有小,一跺脚,一咬牙,就出家了。你出家了孩子怎么办?你把他带到世间来,不尽抚养的责任,上不尽孝,下不尽责,那怎么行呢?纯粹是自私的行为,就是在逃避。身边常有这样的人,一信佛就人间蒸发了,撂下家里大大小小不管,那怎么可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位高僧去某个城市讲经说法,讲七八年比不上某一个人、某一个佛教徒在同一个地方,干了一件不合常规的事情影响大。所以说,要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悟透了,都加以圆融地领会,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心念出了问题,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修行的最高标准是:“摄心为戒”。心中不杀、不斗、没有谄曲的心、没有陷害别人的念头,这就是佛心了。把自己的外表粉饰得金碧辉煌,而心里不干净,那是骗人的。到了后世末法,芸芸众生一般都是犯这个错误,在细枝末节上守得很牢,但是根本没有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清净心,一切都是有漏的。就像竹篮打水,只是一场空,功德法财是存不住的。(未完待续)




上一条:在末法之世修行,必依四种清净明诲 (五)
下一条:在末法之世修行,必依四种清净明诲 (三)
© 2012 湖南省洗心公益基金会 版权所有 www.xxgyjjh.com 法律顾问单位:长沙有道法律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0731-88382111 传真:0731-88382111 邮箱:2269882972@qq.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洗心禅寺 邮编:410219
湘ICP备2023025847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