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公案:印度的达摩法师,渡海来到中国,在南京见到了梁武帝。梁武帝想得到这位高僧的印证。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一生当中三次舍身去寺院出家。并且写了三次“断酒肉文”,成立了三十几人的建安僧团,弘扬佛法,活了八十九岁。临死前,他的侄儿抢班夺权,他坐在法座上非常淡定地说:“你领了多少人马啊?”他表现得如此从容,以致于夺位的那些人吓得腿都软了。他信佛信得非常虔诚,可不是一般的虔诚。梁武帝自称皇帝菩萨,当时的南朝,修了很多寺庙。梁武帝见到达摩就问:“朕一生建了很多寺庙,功德大不大啊?”达摩是个彻见心性的人,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功德全无”。梁武帝听了以后就很郁闷,说我用了这么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建寺、度僧,你怎么说我没有功德呢? 十年之后,宝志公禅师才给他揭开了谜底:“功德在心,不在身。”不在于你剁掉了几条胳膊,也不在于你拿了多少钱,盖了多大的庙,修了多少佛像,而在于你用的什么心。 就像抗震救灾,一名乞丐拿了仅有的一百块钱送到灾区去,他的心是慈悲的。一位企业家拿了三百万,站在废墟上摆了一个pose,拍了几张照片做广告,那不但没有功德,还有罪过,所以说功德在心。不管你的能力大小,不管你的社会地位高低,不管有钱无钱,有权无权,只要你的心是慈悲的,心是清净的就可以了。功德在心不在身,而凡夫众生常常以貌取人,以假为真。施大庙,拜大佛,见高僧。岂不知和自己的修养没有半点交涉。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末法时期的众生,如果你真的想保人身不失,就要严持净戒,戒为立身和成佛的根本。正因为如此,释迦牟尼佛即将圆寂的时候,阿难就问佛说“末法,我们当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这是我们整天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四个字。 为什么要以戒为师呢?原来佛制定戒律,是用来保证正法久住的。反过来说,怎么样才能使正法久住?我们信佛的人如果乱了套,不守规矩,就会导致出家人不尽出家人的责任,在家人不尽在家人的义务,那佛法就完了。所以说以戒为师,它的含义非常深刻,而很多的人不理解。戒和法之间有微妙的关系,世人只把这个戒律,当成了文字条款。岂不知,戒律是外在的形式,而佛法是以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戒和法统称戒法,互为表里。 古代的高僧大德,之所以在世间得到人们无上的尊重,原因就是严持净戒。唐代玄奘法师,是一位译经的高僧,被唐玄宗奉为国师,他称赞玄奘,“灿若明霞,净若冰霜”。他影响了整个唐代的佛教,后人对他也相当推崇。为什么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在企业、教育、官方没有影响力呢?是因为戒律涣散。你做得不好,别人就不愿意听你的。所以说,戒在后世末法,是防洪的堤坝。如果没有戒律,佛法就不能在天下传播了。 对于我们个人修行而言,怎么理解“因戒生定”呢?大家想想,走在马路上,有斑马线,有红绿灯……这叫交通法规。或者说,叫交通戒律。如果全体的市民,都不按斑马线走,不按照红绿灯去驾驶,那岂不是乱套了?一个人也是这样,你如果想把自己身内外的环境变得祥和,变得清净,那就必须守戒。有了戒以后,人就会处于平安、祥和的状态。有了定以后,我们的智慧才会现前。打一个比方,就像照脸的镜子,如果你长年累月不用它,那上面是不是蒙了一层灰?只要你把它擦得干干净净,那个镜子的光芒就映彻天地。一个人,经常把自己的心地擦得干干净净,严持净戒,慢慢的,智慧的光芒就会显露了。 再打一个简单比方,当局者迷。两个老头在下棋,为了悔棋,两个人打得头破血流。旁观者说,不过是一盘棋,何必呢?所以说众生没有智慧,主要的原因是只能够深入其中,不能够跳出其外,深入进去就没有定力了。从商场到官场莫不如此,断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丢掉了性命,自己都不知道。现在的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时候,就应当教育他的员工,遇到事情要淡定。什么叫淡定?就是要超然一点,站在远处看一看,不过如此。拉开距离看,就淡定了。夏明翰就义前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就是定的状态。过去在战场上有个将军,身经百战,杀人如麻,临危不惧,这些都叫世间定。在世间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的心量大了,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呢?我于是总结成两句话:“心大事就小,心小事就大。” 现在的修行人,不是要定住别人,而是要定住自己的心。遇到事情不慌、不乱,那就是定。有了定,就有智慧了。同时要非常清楚地知道,烦恼越少智慧越大,烦恼越大智慧越少,它们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你看那些烦恼重重的人,一定是没有智慧的。你看别人家里过得顺顺利利、有条不紊的,没有任何烦恼,一看就知道他很有定力,很有智慧。智慧就像太阳的光芒,万丈雪山都能够溶化。 我们整天说有习气,有毛病,有业障,自己怎么这么贫穷下贱呢?是没有智慧的缘故。有了智慧,人间生存是不在话下的,想法吃一碗饭并不难。那我们为什么会没有饭吃?就是因为连生存的智慧都很缺乏。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我给一个比丘讲:告诉你们三条根本原则,也叫三无漏学。什么叫无漏呢?最形象的比喻,如果用笊篱去捞水,那能捞着吗?都漏掉了。如果我们把一个瓶子,钻一个洞去盛水,能装满吗?不可能,这就叫有漏。那么众生的漏在哪里呢?众生的漏就是烦恼。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佛看众生就像那个瓶子,他把自己钻了个洞。所以说,一个人虽然每天在做功德,每天在听经,但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功德法财全漏掉了。还有很多人,又是建庙,又是印经,又是放生,看起来功德无量,但是只要他一起烦恼,一把无明火烧掉功德林,所做的一切功德一笔勾销了,这就叫有漏。 佛法有经、律、论三藏。关于经律论三藏的书籍,十几个好劳力,从楼上搬下来再搬上去,需要一个星期。经书太多了,读不完。但所有的经书就讲了三个字:戒、定、慧。律部的书就是讲戒;经部的书就是讲定;论部的书就是讲慧。把戒定慧,像一条线贯穿于你修行的始终,就不难了。要把“漏” 完全认清楚,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就叫不漏。不漏,我们才有功德法财。不要因为烦恼火,把我们的功德全部烧掉。只有这样,你的修行才能进步,这叫三决定义。我给你们讲的这个道理,是板上钉钉子,不可更改。不可动摇,不可商量,不可迟疑,所以是决定的。过去的佛是这样成佛的,未来的佛也是这样成佛的;过去的众生是这样修佛的,现在的众生也是这样修佛的。你不要跟我说,你是修密的,你是修显的,你是念佛的,或是持戒的。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依照戒定慧三学。 以放生为例,我们整天去放生,这个很好,是有功德的,但是如果你有烦恼心,那放生就白放了,你放掉的是生命的生,你杀的是自己的生,因为烦恼也是杀生啊。所以说,有很多人是身外求法,把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因为他不懂得修心,庙又太多了,跑不过来,结果把所有的钱都花在铁路上。四大名山都跑遍了,但是他的心没有变,他还是他,只是拿了很多本皈依证,换来了不少门票。这样怎么能解决问题呢?要知道,心才是道场。 真正的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都要懂得修心。反过来说,并不是说念经、念佛、持戒、打坐、放生、印经、建庙不对,不是这个意思,这些功德都可以做,但最主要的是修心,要明了自己的心,才可以。(未完待续)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5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