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基金会管理
基金会简介
组织机构
基金会章程
管理制度
资质文件
政策法规
基金会动态
基金会动态
慈善项目
教育项目
扶贫济困项目
人文项目
环保项目
功德榜单
慈善义工
义工申请
义工风采
义工培训
义工感言
捐赠方式
慈善文化
信息公开
公告
年度报表
资助信息
善款公开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人文动态
慈善拍卖
->> 洗心基金会 ->> 慈善项目 ->> 人文项目
在末法之世修行,必依四种清净明诲(十四)
【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返,去已无返。】“寄”,就是挂单,维持这个身体就可以了。很多菩萨、罗汉是再来人,到人间一次到天上一次就不再来了。人间那些蝇头小利他不屑一顾,可众生不这么看。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过去有个圣人叫庄子,庄子有个朋友叫惠子。由于时境变迁,惠子当官了。庄子去做客时发现惠子偷偷摸摸,不敢久留庄子,怕庄子的道德学问高,动摇了他的地位,总是委婉地撵庄子走。在喝茶的时候,庄子给惠子讲了个故事:天上飞着一只苍鹰,地上有一只死老鼠,猫头鹰看见死老鼠后把它藏到石缝里还不放心,今天换个地方,明天换个地方,后天又换个地方。庄子说,天上的苍鹰对一万米的地下了如指掌,把地上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它认为猫头鹰东躲西藏的不过是一只死老鼠而已,它根本就不屑一顾,而那只猫头鹰却很看重,很紧张。这就是圣人和凡人的不同之处。庄子和惠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希望大家学了“四种清净明诲”,来提高自己的觉悟和人生境界。
凡是再来人只到世间来一次,错过了机会再想见他听他说法就不可能了。释迦牟尼佛示寂时很多比丘都哭了,所谓人天眼灭。佛在世时碰到问题有处可问,若佛圆寂后就无处可问了。一座寺庙、一位善知识为一方百姓祈福,功能是多方面的,不可思议。可是有的众生往往由于心境狭窄、心灵染污等原因,常常和善知识,和三宝当面错过。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前面讲偷人钱财不能出离三界,这里讲的是偷卖佛法。为何贼心之人,披着如来所传袈裟出卖如来,卖皈依证、卖佛法、打着建庙造像之名攫取众生钱财。大家要小心了,你们发自内心地恭敬供养三宝是你的一份心情,而作为传法者用种种手段、种种名义让众生掏腰包就是造孽,就是贩卖佛法。后世末法有很多妖孽横行世间,造种种恶业、不如法业,却还说他自己做的是佛法。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他不是具戒的清净比丘,反过来倒还诽谤出家具戒如法正行的比丘为小乘,说什么剃了光头啥也不干,消极无为。大家向往的很多大庙大佛掺杂了商业运作,是边缘佛教,不是佛教的本来面目。那什么是佛教的本来面目?八个字:对内修道,对外弘法。僧团中的每一个出家人要好好修行,同时把佛的法音传播出去,护持正法。如果假借佛的名义,造了大庙建了大佛,骗取众生供养,把出家人都当成光头工人,这就把佛法边缘化了。佛教要做慈善事业,这是佛教慈悲心的体现,但如果不顾僧团建设,没有学风道风,连经都读不懂,只是盲目去做慈善事业,甚至打着佛教的旗号,往自己脸上贴金,这就不是佛法的全部。“不依王法,佛法不立”。在任何地方佛教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道德、习俗。但淡化信仰,放弃修证,全身心投入到“商务”、“政治”上,绝不是僧人的本份。佛法是由心而出的清净法,佛法亦是道法。如果表面搞得轰轰烈烈,让人眼花缭乱,最后的业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佛法让我们出离三界,你行么?佛法让我们清净,出家后你清净了么?你只是换了件衣服,变了个生活方式。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应当小心,要用自己的抉择慧、清净智慧来判断人间的善恶是非。这些贼人颠倒是非,使众生对正法起疑惑心而误入邪道,来世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苦。众生自认为皈依三宝就万事大吉,岂不知自己做的那些事,无非是过,无非是业。一旦失去人身,万劫不复。
顺便说上一句,有人不通达佛法的法义,喜欢把祖师的语录拿来用,动不动就说你要有平常心,不要起分别心,岂不知无分别心是修行所达到的境界,不是嘴里说说就能达到的。凡夫众生在修行的路上,千万不要死在一句话下。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柱。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我灭度后,有真正的修行人,发了出离心,决定修行正定,在如来像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身上燃一香柱。这是道心很威猛的人才能做到的。人都爱惜自己的命,为了求道,把色身置之度外的人非常了不起。不过大家要小心,这样做虽然功德很大,但一定要有善知识帮助,不能盲目去模仿。这里只是把道理讲给大家。这些人道心勇猛,对人间没有丝毫的贪恋。佛说,我认证这种舍身之行,则令无始劫以来的债全部还清。“长揖世间”非常形象,就像一个仙人、一个罗汉,向世间拱手作礼告别。这种告别不是死了以后告别,而是他的灵性告别,世间的善恶是非已经染不到他的灵魂,他已经永远断除了所有的烦恼。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假如没有用这样的方法,没有舍少部分之身以偿还宿债的微小原因,即便证得了无为法,因为还有债务未清,来世还要做人以偿还宿世之债。尽管他做的是大智慧之人,但毕竟还在六道之中。借债还钱、杀人偿命,业报是逃不掉的。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这是个故事:当年佛为梵志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个比丘生病不能托钵乞食,众比丘为奉病比丘持食路过梵志山,梵志闻食香即骂曰:这些秃头,怎么配吃这么好吃的东西,应该吃马饲料才对。由于这样一句话,佛在修行成道以后,遭到世人诽谤,没人供养的时候还吃了九十天的马麦,这都是偿还当年谤僧的宿债。想想我们,不断地恼害众生,盗窃常住财物、谤佛、谤法、谤僧等等,犯下了多大的罪啊。我们修行不能开悟,就是因为我们的业障深重,迷昧因果。佛有一次讲法时头痛,阿难说,你已经成佛了还头痛,我们这些修行人怎么想呢?佛说:过去世我为孩童时,一天在海边玩,看到一条鱼蹦到沙滩上,我拿一木棒在鱼头上敲了一下。现在我虽已成无上正等正觉,但父母给我的肉身还在,当年的这一棍子我是要还的。佛说,因缘甚深甚深不可思议。有的人长得很难看、没钱花,有的女人嫁不出去,有的男人娶不上媳妇等等,都是有原因的。众生迷迷瞪瞪不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告诉大家,修行人明理很难、开悟很难,但明理开悟后,要真修实干,不做夹生饭更难。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阿难啊,我灭度后,你教世人修佛法正定,须于断淫、断杀之后,再断偷盗之心。这是我和先佛世尊对众生的教诫。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有些地方人民文化素质差,人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按藏传佛教来讲叫没有抉择慧。这些人佛领着不走,魔赶着飞跑,原因是心邪。有些居士好可爱好可怜,恭敬三宝的同时又诽谤三宝;一方面为求往生而放生,可回家又打骂公婆。一边造孽一边做功德,忙忙碌碌原地打转,投胎再来再皈依……为什么要强调净戒呢?戒就是无漏。无漏,水才能灌满容器。若是有漏的容器,纵然经过尘沙劫数也无灌满之时。卮,容器。终无平复,不能装满之意。
【若有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出家人除了三衣一钵以外,不要积攒钱财,不要追求物质,修行人心中要有道,道能生财。人能弘道,道能养人。如果有道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印经、诵经、持戒、讲经有很大的功德,哪里在乎那一两个红包呢?佛说,你们不要为了糊口而贩卖佛法,去讨好那些大居士、有钱人。你只要有佛法,我拔一根毫毛就够你们受用的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心中没有佛法。这里含义很深,你们要一闻千悟。你们在家人,如果心正人好龙天护法都会护持你。否则你即使攒了再多的钱,那也不是你的。世间人不懂因果,不信三宝,就像可怜的老鼠,拼命地忙活,岂不知早就被猫瞅上了,一旦有机会一窝给你端了。众生就像老鼠,光知道攒财,不知道怎样才能保财长命。身为出家人,以道为务,名利随份,无论大小,心中不必贪恋。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乞食所得除自食外,应供佛、接济患病比丘,剩下的布施给饥饿的众生。像我们中午吃饭念经,上供佛、中供僧、下济饥饿众生,与众生结缘。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在大众集会的场合,要合掌以谢众生,珍惜缘分。合掌含义非常深,“虚其心,实其腹”,归心中道的意思。手之所在,心之所在,诚于中而形于外。就像我们对父母一样,有孝心必然会嘘寒问暖。对三宝心存恭敬,必然会供养礼拜。不是三宝让你们这样做,而是作为居士应该这样做。
【有人捶詈,同于称赞。】有人诽谤你、打骂你,就和称赞你一样,都是成就你的道业。本来你对世间还有贪恋之心,由于世间灾难的折磨,让你产生出离心,决心脱离这苦难的世间。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让自己的身无住、心无住,身心都能舍弃,舍去受报之身。【身肉骨血,与众生共。】这里讲的是“无我”,像菩萨一样,达到无我的境界。把心放平,看到众生和自己一样。现在医学上鼓励人进行器官捐赠,就是“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什么是“不了义说”呢?释迦牟尼佛在世间讲经说法很难很难,甚为稀有。给人讲实相法,众生听不懂。没办法只好先讲不了义法,引导众生上船,然后再换一条船,最终让他们踏上回家的路。没有尽说实相的法叫不了义法。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心、自己的见解去讲经说法,否则会误导初学的人。【佛印是人得真三昧。】佛从内心护持并认证这个人得了楞严大定。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像我这样说法,即为佛所说。若不这样说,不讲苦空无常、三法印、四依处等这些道理,哗众取宠,搞得花花绿绿,不能使众生觉悟,不能让众生明心见性,那就是魔说。尤其是在后世末法,众生必须擦亮自己的眼睛,歇下狂心,以戒为师,才能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对于附佛外道,相似佛法,贩卖佛法,应当万分警惕。(未完待续)
上一条:
在末法之世修行,必依四种清净明诲(十五)
下一条:
在末法之世修行,必依四种清净明诲(十三)
© 2012 湖南省洗心公益基金会 版权所有 www.xxgyjjh.com 法律顾问单位:长沙有道法律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0731-88382111 传真:0731-88382111 邮箱:2269882972@qq.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洗心禅寺 邮编:410219
湘ICP备2023025847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577号